白羽毛运动、烈性弃雄
# 200.白羽毛运动、烈性弃雄
自 3·15 以来,逛知乎能看到不少关于白羽毛运动的科普。
第一次了解这个事件后,大受震撼,是之前从没考虑过的视角,特地来梳理一下。
# 什么是白羽毛运动
本节内容摘自:知乎回答 (opens new window)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 9 月 8 日,女性主义者克里斯塔贝尔,出现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发表了 “来自德国的威胁 The German Peril" 的演讲,呼吁所有英国人放下歧见,团结一致。这次集会是妇女社会政治联盟与新成立的英国爱国团体 “大英帝国联盟” 一起发起的,这也是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在战争立场上与政府站在一起。
在此期间,她和妇女社会政治联盟(WSPU)重要成员诺拉・埃拉姆一起,在英国全国各地发表演讲,号召青年男人应征入伍。
她和支持者们还发起了 “白色羽毛运动”,她们将象征着羞辱意味的白色羽毛塞给每一个遇到的平民着装的年轻男人,以此激励他们报名参军。
1915 年 10 月,作为妇女社会政治联盟的宣传报刊《女权报》改名为《不列颠报》,克里斯塔贝尔在报刊发表文章,呼吁男人当兵上前线,妇女在家里做家务,以此作为对国家的奉献。
这是女性主义第一次公开的与统治集团合作。尽管这次合作受到了后来的平权主义者的大力批判。后来的平权主义者,一般以 “白羽毛运动” 来称呼这次妇女运动。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场妇女运动将以劳保女权为代表的第二波女权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场发源于英国的白羽毛运动,迅速扩散到欧洲各国。大量的英国男性被送上了绞肉机,成为索姆河的炮灰。或者从一战战场上被炸断四肢回来,发现家里的家产被英国女性卷走。
同年年底,德国女性主义组织 “德意志妇女爱国会” 发动了德国黑戒指运动。德国妇女将丈夫或男友的结婚戒指换成了黑色戒指,以此羞辱男性是 “懦夫”。大量已经过了义务兵年限的德国男性,因为不堪羞辱,被迫参军,进入了一战的绞肉机,然后家产被德国女人卷走……罗莎卢森堡曾经愤怒的指责 “黑戒指女权” 是 “寄生虫中的寄生虫”。
1915 年,卡米尔・克劳德・马凯尔为代表的法国女权组织 “法兰西妇女选举联盟” 效仿英国白羽毛女权,呼吁 “每一个法国妇女,都不要和不愿意为国死战的男人交往”,呼吁法国妇女羞辱自己的男友和丈夫,逼迫他们参军,大量已经过了义务兵年限的法国男人,因不堪羞辱,被迫参军。大量法国女人通过羞辱的方式,将自己的丈夫和男友送上绞肉机,然后接着卷走家产跑路,去和外国的劳工约会去了。这次妇女运动给法国带来了几十万私生子,战后直接震惊了整个老欧洲。一战后期的马斯河 - 阿尔贡战役,法国一天牺牲的人数比出生人数都多。但是法国女人们没有体谅他们,一封封离婚书,分手信,家产被卷走的消息给法国带来的影响直接影响未来几十年。
1917 年,美国正式参战,由苏珊・B・安东尼创立的 “全美妇女选举联盟” 通过组织妇女到街上羞辱男性,以此逼迫男性参军的方式,给了美国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兵员。
……
此类妇女运动影响巨大,统治集团为了感谢妇女的贡献,给了她们想要的东西。1918 年,英国下议院为了感谢白羽毛女权,给予了妇女选举权。1920 年,为了感谢美国女权帮助政府征得足够的兵员,同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美国妇女正式获得选举权……
博主注:白羽毛运动能搜到相关的资料,但其他国家的相关运动,没找到资料,可能得用德语和法语搜?存疑。
# 国内的〝白羽毛〞事件
五代时期,花蕊夫人的创作了一首七言绝句:
《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更多关于这场亡国之战的介绍,推荐看看这个知乎回答 (opens new window)。
在中越战争中,曾出现过分手信事件(也叫吹灯信),分手的信件像雪花一样飘向了阵地。
在抖音和 B 站能搜到相关的视频,例如当年前线记者蔡朝东的演讲《理解万岁》:
《中越战争秘录》第 52 节末尾中记录:“某侦查连战士刘正贵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牺牲,第二天寄来一封信,别人拆开一看是分手信。副指导员送骨灰到烈士家乡,写分手信的姑娘问讯赶来,哭的好伤心,最后提出作为烈士遗属她应该得一半抚恤金。副指导员当场公布分手信将其羞跑”。
对越作战期间,我们部队官兵中有一位名叫张玉江的士兵,有八个 “八” 的经历:八零年入伍,当了八年兵,八次立功受奖,八次代理排长,八次没提起来,八年里谈了八次恋爱,吹了八次灯。为了鼓舞士兵们战斗信念,当时的《解放军报》记者找到张玉江,为他写了一篇专访,以《“吹灯兵” 的情怀》刊登在《解放军报》首页上。
79 年 3 月,中越战争结束。同年 7 月,《刑法》中第一次出现了破坏军婚罪。
近现代:
# 其他国家
如果日本的男人不能在对外战争中很好的保护日本女人,那么日本的女人可以在敌方的阵营中挑选到比日本男人更优秀的男人。——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女遊び」
PS:此书好像无中文版,存疑,待查证。也有说出自其随笔集《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自由、幸福、底气》的。
俄罗斯女律师或面临七年监禁,怂恿女性嫁士兵,“能到手69万抚恤金”_腾讯新闻 (opens new window)
# 为什么知乎最近多了很多白羽毛运动的回答?
这个问题最开始是:“为什么法国只投降了一次却受到这么多嘲讽?”
早先都是一些乳法笑话,符合中文互联网的传统刻板印象,比如沿虚线剪开法国国旗等。后面穿插了一些史实的介绍,比如一战时法国的轮换制度,付出昂贵代价战后却被昂撒人出卖,二战时战略失误等。
事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节点,是有人试图通过 315 晚会,对胖猫事件岁月史诗。这彻底激发了年轻男性群体的反抗意志。
在其他议题上,他们可以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但是胖猫之死上,前所未有的团结了起来。
于是这个问题的画风,直接变成了对权责关系的” 拷问 “:保家卫国,难道是为了保护那些羞辱男性的特权阶级吗?男性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谭竹,燕东萍,王慧玲,杨立之流吗?
这个拷问过于敏感,导致问题直接消失,大家乳法笑话都没得看了。
很多人问为什么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乳法问题变成了这个画风。
因为曝光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分手信那个视频火爆全网后被全网弹压了。
到什么程度呢?据说退休快三十年的某政委被内部警告了
为什么?就因为那个视频传播的太广。
他老人家做了什么?不过是把分手信那件事说出来,仅此而已。
是,你没有看错,不去惩罚各种寄分手信的人,去惩罚报道这件事的 “记者”。
某些人为什么害怕这件事被旧事重提?不就是看海对面的某些人不听王化,又怕战士因为分手信动摇军心。
好。
既然这件事不让说,那欧美的白羽毛运动就成了替代的批判对象,很正常吧?
# 更进一步的征兵法
本节内容摘自: 知乎回答 (opens new window)
顶着锅盖说一句:在送死一代年轻人这事上,白羽毛运动还得往后稍稍。
带英前期志愿制,16 年上强制征兵。
刚开始还是 18 至 41 岁的单身男性,很快就成了 18 至 50 岁男性。身高标准降到 1 米 57,扁平足和轻度心脏病也收。职业豁免越来越少,连爱尔兰男性也敢要。
带英还很有创意地搞出了 “伙伴营”:你们是一个小区、一个单位的,当兵后可以在一个营里。这设计非常巧妙,成功地把日常生活工作里的集体感转移到了参战热情里。
后果是一死就死干净一个小地方的年轻人。兰开夏郡小镇阿克灵顿人口 4 万人,小 1000 小伙子组成伙伴营,索姆河一战死伤 600 多,满镇举哀。
带英很多码头港口甚至银行商业街的中青职员就这么死空的。
到 18 年带英征召了 240 万男性,占适龄男性近一半。
法爷就不用说了,1872 年就有兵役法。
原本是 20 至 45 岁,很快就成了 18 至 50 岁,到 16 年时已经允许身高不足 1 米 5 的参军,再后面几乎没什么限制。
法爷何止是羞辱拒服兵役者,法爷有类户籍的民事和服役登记制度,定期搞人口普查。地方官员和宪兵直接上门抓,当兵、监禁、没收财产自己挑。
总计动员 840 万,超人口 20%,损失 140 万年轻男性。
相比起这些忽悠年轻人甚至拿刺刀逼他们填线的政府,白羽毛运动就是个氛围组。
# 战争的本质:烈性弃雄
本节内容摘自:知乎回答 (opens new window)
战争是即得利益集团弃雄的一个方式。
无论是对于古代的封建地主,还是现代的资本集团。男性数量过多,都是不稳定因素,对统治集团和各种各样的资本集团来说,男性,除了小一部分 “高价值精英男” 之外。其他的男性,在世界各国上层统治阶级眼中就是负资产。哪怕是重工业巨头等依赖男性的资本(随着智械化发展和使用的劳动力减少,男性数量过多,对重工业巨头来说,也是个不稳定因素)。
而战争,是消灭他们眼中不稳定因素的一个最有利的方式。发动战争弃雄,再以各种宏大叙事合理化弃雄。
当一个国家国内经济恶劣,很多成年男性失去工作,这些男性会成为稳定社会的炸弹。
万一他们对内不满,发动改革,消灭国内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重新划分蛋糕。
国内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能睡好觉,只好鼓动资产阶级极端民族主义,对外发动战争,把这些不稳定因素送去战场当耗材。
当统治者决定弃雄的时候,因为资源有限,两性本身也再争夺资源,这个时候,雌性的利益与统治集团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都不希望雄性数量过多。因为两性异性和生育资源垄断,任何统治者,都会将雌性福利置身于雄性生命健康之上。而雌性慕利,这种慕利性往往使的雌性对统治者更忠诚。
这两种因素,导致当弃雄的时候,二者的利益高度一致。
常规武器,雄性生产,雄性使用,用来消灭另一波雄性。
舆论武器,雌性生产,雌性使用,用来规训并配合统治集团压迫雄性。没有雌性的配合,战争无法爆发。很简单,雌性掌握了舆论武器。如果雌性不配合,这种舆论武器会让社会失去发动战争的基础。
很多人渴望战争,但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想想如果战争爆发,自己是 “河边骨” 还是 “春闺” 里的那个人。
# 最后
愿世界和平。